近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受邀参加世界经济论坛“中国未来汽车与交通大会”,并发表《汽车企业的减碳战略与路径》主题演讲。张永伟认为,汽车、交通、能源这三者当中,汽车处于中间环节,上游是能源,下游是交通出行。相关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汽车使用阶段碳排放超7亿吨,占我国交通领域碳排放80%以上,占全社会碳排放的7.5%左右,并已成为当前我国碳排放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因此,汽车产业、汽车企业如何减碳脱碳,对于实现减碳目标至关重要。张永伟从生产、供应链、产品、回收、交易、金融、产业协同等方面,给汽车企业减碳脱碳提出七个路径建议。
汽车企业如何在工厂生产环节做到低碳或零碳?根据百人会的研究发现,主要有以下5个路径:
第一,100%使用绿色能源,即尽量采用绿色能源,或采用绿色机制,实现能源绿色化。汽车整车制造环节所消耗的能源中电能消耗占比最高,约占总能耗的70%。车企可以通过在厂区内自建光伏、风力等发电系统,或通过向绿电企业或电网购买绿电等方式,提高能源的绿色水平。动力电池企业可以选择在水电、风电等绿色电力资源丰富的地方建厂。
第二,提升能效价值比,即单位能耗产出最高或最优。对汽车企业来讲,就是要做双碳的“灯塔工厂”。如采用柔性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实现制造环节数据化、智能化;提高良品率,降低原材料损耗等。
第三,围绕降碳要求调整生产布局。比如把高能耗产品的生产,尽量安排在西部等可再生能源、水电等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让产品的生产本身就是低碳或零碳的。
第四,减少制造环节。一辆汽车,过去由四大工艺组成,未来,车企会可以考虑将大量的中间环节、中间品外包,让制造环节所占的比重降低。
第五,优势企业如整车企业以及零部件企业主动引入碳披露制度。主动披露自己的碳排放,在脱碳方面做行业的引领者。
要实现脱碳,企业仅着眼自家的工厂是不够的,还应带动供应商一起脱碳,打造绿色低碳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在供应链体系的考核与评选中,将碳排放要求作为挑选供应商资质的重要指标。
以下四个方面需要汽车企业重点关注:
第一,引入供应链的碳足迹制度。要求企业的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碳资产或碳足迹的报告,作为企业碳供应链管理的基本依据。
第二,引入区块链技术建立碳管理平台。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利用流行的区块链技术,建立自己供应链的碳管理平台。因为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篡改的技术特征,可以作为企业进行供应链碳管理的基本平台或基本技术手段。
第三,实施绿色供应链制度。企业可以优先采购使用供应链企业中碳排放低的产品。
第四,与供应链企业共同建立协同减碳中心。优势企业可以对上下游企业从管理方面进行赋能,帮助其进行减碳。
在这些方面,大型跨国公司做得比较好。比如奔驰宣布从2021年开始将碳中和要求列入合同条款,到2039年,只有实现碳中和的生产材料才会被采购;大众集团则要求供应链企业到2025年实现减碳30%,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未能依照标准完成碳减排目标的供应商将失去采购资格。
汽车企业在产品层面实现脱碳的主要路径是电动化,要做到百分之百的全面电动化。
在纯电动方面,我国已经具备换道先行的先发优势,并在动力电池领域形成良好的产业基础。在欧美等汽车大国都在加码电动化,甚至计划以碳排放树立新的贸易壁垒的新形势之下,我们更要坚持以纯电动汽车为主的发展路线。在电动汽车革命的下半场,要以智能化为核心,以智能化加速电动化转型,推动整个汽车行业的节能降碳。
但同时也要注意,全面电动化的技术路径是多元的,包括纯电,氢能、以电驱动为主的混合动力等。考虑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辽阔道路状况与车辆使用环境复杂,应当分阶段、分车型、分领域地稳步有序地推进电动化进程。针对私人出行、城市物流、长途重载等不同场景,推动多元化的电驱动产品并探索相应的商业模式。短期内,也要重视燃油车的节能降碳,通过更高效的发动机与变速箱、轻量化等技术,推动整车油耗进一步降低。
回收利用是汽车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汽车企业回收脱碳,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整车与零部件企业要深入参与汽车的回收环节。即现在政府所主张的生产者的责任制度落实。汽车回收是千亿级的产业,生产者主动参与汽车回收,可以帮助产业实现脱碳目标。
报废汽车拆解后,五大总成(发动机、方向机、变速器、前后桥、车架)、轮胎、电子电气设备等,可以通过再制造进行修复翻新,实现零部件的循环使用,从而减少汽车制造从原材料到零部件加工环节的碳排放。
第二,报废汽车部分零件及原材料要回收再利用。报废汽车中含有有色金属、催化剂、电子设备、玻璃及车用塑料等有价资源,其中废钢铁、有色金属90%以上可以回收利用,而玻璃及塑料的回收利用率可以达到50%。这些资源的循环利用可减少资源从开采到冶炼、加工过程中带来的碳排放。
第三,加快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发展。对电动汽车来说,最重要的是电池要实现回收,实现材料的循环利用,尤其是稀有材料的回收利用。目前动力电池回收,还存在非正规回收渠道和不合规回收手段扰乱行业秩序,私家车退役电池回收难,电池资产流转闭环存在缺口等问题。
按照全生命周期理念,可探索建立全国车用动力电池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电池一致性管理和溯源的监管系统,通过整车企业、动力电池企业、售后维修与回收再利用企业统一管理,形成产业闭环。同时,通过精确的电池剩余电量测试,对电量在80%-20%间的电池开展梯次利用。在通信基站备用电源领域、低速电动车和厂区运输载具领域及其他储能领域的应用。没有梯次利用价值的动力电池,则进入正规回收渠道,由具有回收资质的企业进行回收利用。
随着碳排放政策标准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汽车、交通、能源等行业会逐步建立明晰、标准统一的碳排放核算标准,还会建立相应的碳排放数据库。比如在汽车行业,今后有望建立产品级、企业级、区域级等针对不同层级、不同主体的碳排放数据库,方便大家进行碳交易。
汽车企业如何在交易环节实现脱碳?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主动建立或整理自己的碳资产,让自己的碳资产能够进入到碳交易市场。这是交易脱碳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双积分政策已经对整车企业产生很大推动作用,双碳战略目标提出后,相关的脱碳政策也会陆续出台,今后双积分政策体系和未来碳相关政策体系有望打通结合,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企业节能降碳。
第二,汽车企业主动与消费者互动,帮助汽车拥有者形成自己的出行碳资产,让消费者的出行碳资产能够进入到消费领域的碳交易环节。让消费者能够以碳资产来兑换礼物或者消费品。
汽车行业的节能减排需要金融资本的大力支持,同时,新能源汽车也是绿色金融的一个重要支持。在汽车企业脱碳的过程当中,如何更好地利用金融手段,也是需要认真考虑的。目前,有两个领域非常值得关注:
第一,绿色信贷。今年,中央银行发布了近万亿规模的绿色信贷工具包。利率很低,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实现脱碳是一个非常好的支持。
第二,绿色债券。近两年,绿色债券中最受欢迎的产品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如电池产品。很多汽车企业也成功发行了绿色债券。这对汽车企业脱碳是一个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对于汽车企业来讲,协同脱碳是最理想的目标。形成光、储、充、车、网的示范模型,即电动汽车使用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汽车成为储能的一个单元,实现车网互动。
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突破300多万辆,2025年有望达到700-900万辆。伴随电动汽车销量规模的不断扩大,无序充电时代将结束,有序充电将是将来的发展趋势。电动车市场规模化发展后,通过有序充电、车网互动(V2G)、换电、退役电池储能等多种方式,不仅能解决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与波动难题,还会形成一个全新的能源互联网,车与电网双向互动,这同样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协同脱碳,目前处在示范阶段,将来可以大规模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