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来自苏州的高新技术企业领导人,戴雅萍深知能源互联网建设对于碳中和事业的重要意义。实际上,在各行业走上数字化转型之路的数年时间里,苏州始终高度重视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仅苏州相城区,仅去年一年的时间就吸引了170家能源互联网企业入驻,产值规模超292亿元。
苏州看似将成为中国能源互联网产业第一城。为何苏州对能源数字化企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一切还要从2015年启动的一个行业论坛说起。
能源变革下的转型探索
2015年11月,一个名为“国际能源变革论坛”的行业会议在苏州开幕。这个由国家能源局、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际可再生能源署联合主办的会议,旨在探讨推动能源行业转型,建设绿色能源体系,维护全球能源安全。
论坛讨论到的多个议题中,就包含能源互联网产业这一主题。行业峰会带来的关注,让苏州拥有了能源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根基,会上,承办方之一的协鑫集团与苏州工业园区签订了协议,将共建国家级能源互联网示范区。
此后,苏州成为了国际能源变革论坛的固定举办地,一年一度的论坛也让更多的能源目光投向了苏州。
2016年,发改委、能源局发布了多部文件,推动“互联网+”智慧能源产业的发展。苏州工业园区毫无疑问地成为了首批“互联网+”智慧能源示范项目。
此后,苏州工业园区走上了能源互联网行业探索的高速路,一个又一个能源互联网建设成果落地,让园区走在了能源革命的最前线。
两难之下的转型抉择
为何苏州会如此重视能源互联网的建设?
苏州的地理位置和产业结构造成了能源系统的两难局面。作为江浙沪经济圈中最主要的工业城市,苏州拥有了与上海经济错位的发展空间。然而,与高度第三产业化的上海相比,苏州的单位GDP能耗接近上海的二倍,能效提升空间巨大。
从另一方面来看,苏州的电网架构已经趋于完善,难以快速增加能源配置。但苏州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导致十年后用电量几乎翻倍,届时,苏州的能源系统将难以支持各产业的高速发展。
如何破局?苏州的答案就是能源互联网。
能源互联网并非增加能源产出的手段,而是优化能源配置、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手段。如果能够将苏州的单位GDP能耗降至上海水平,苏州的能源系统将能够满足到2035年的全产业发展,让苏州经济保持现在的高增速。
一面是千年姑苏的古老与优雅,一面是变革前沿的激情与速度。自设立苏州工业园区能源互联网试点以来,苏州便走上了能源转型的快车道。
各方力量推动能源互联网发展
能源是一个覆盖面极广的概念,而打造能源互联网自然要囊括整个能源产业链。作为最早启动能源互联网试点建设的城市之一,苏州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来自各行各业并投身能源转型的企业。
能源行业的头把交椅,自然属于国家电网。
国家电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高度重视苏州的能源互联网探索,苏州供电公司围绕能源互联网建设规划了22个重点任务,着力建设互联互通的城市能源互联网枢纽平台,将“云大物移智”等技术与能源电力技术融合,构建数字电网。
2020年,在五年计划交接之际,国网江苏电力表示,将投资400亿元支持苏州能源互联网建设,打造能源互联网建设样板。
能源互联网的打造也离不开用能企业的积极参与。以苏州昆岭薄膜工业有限公司为例,作为高耗能化工企业,昆岭薄膜成为了苏州开放式能源互联网共享服务平台的首个签约用户,对工厂能源系统进行改造,年均用能成本减少了30余万元。
高新技术的探索中,来自高校的科研力量也举足轻重。早在2017年,苏州大学就与爱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共建“苏大-爱康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以基础科学技术开发为支撑,推动能源互联网发展。
去年,东南大学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苏州)研究院落户苏州,这家国内首个以“碳中和”命名的研究机构将在苏州能源互联网产业基础上探索零碳技术,打造碳中和先行示范。
到今天,入驻苏州的能源互联网企业已达到数百家,这些企业来自能源、化工、互联网等各大产业,苏州能源互联网产业建设迎来多方力量的加持。
能源互联网编织低碳未来
去年8月,苏州相城区召开了第一届能源互联网产业推进会。会议上集中签约了35个能源互联网产业项目,签约总金额达到47亿元。仅在区内就拥有一百多家能源互联网企业,并顺利举办大规模的行业会议,相城区的能源互联网产业实力堪称翘楚。
作为苏州市重点打造的能源互联网示范区,“十三五”期间,苏州相城区单位GDP能耗下降近20%,消费端清洁能源占比升至46%,发电端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30%。能源转型成效显著,能源互联网“相城品牌”也将走出苏州,为其他地区提供示范。苏州的探索路径也可能会复制到全国更多的城市,共同编织出一个智慧绿色的低碳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