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虽然欧盟将俄罗斯化石能源贸易排除在制裁措施之外,但军事冲突使市场担忧油气供应受阻,使本来就在疫情以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疫后需求复苏双重推动下显著上升的油价自俄乌冲突开始后半个月内暴涨,从90多美元/桶飙升至130美元/桶。天然气价格也不断创下历史新高,荷兰TTF天然气价格近月期货当前在200欧元/兆瓦时的高价波动。天然气价格波动伴随着其他替代能源的不足,推高了欧洲电力价格。截止2022年3月中旬,德国、法国、英国等主要西欧国家的电力现货市场日前均价是去年同期的8到10倍。此外震慑于英美的禁令,能源企业层面已有一系列退出俄罗斯投资的行为。例如2月27日BP 集团宣布将出售俄罗斯石油公司19.75%的股份,预计BP因退出导致的非现金损失可能高达250亿美元。
能源价格是否会继续上涨引发全球能源危机尚需谨慎判断。从世界石油工业过去150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原油价格的波动更多受到供需关系的影响。当前俄乌冲突并没有影响到产油国的产量和运输供应,当前高水平的能源价格更多是由市场预期驱动。未来油价方向或由俄乌局势可控性决定,若冲突形势趋缓,油价大概率见顶。
主要经济体的应对措施是什么?
欧洲处在俄乌冲突的最前线,其能源供应和能源价格正在承受最严峻的压力。为确保能源独立,欧盟委员会于3月8日发布《欧洲廉价、安全、可持续能源联合行动》(《能源独立行动》),在“Fit For 55”的基础上提出欧盟于2022年内减少三分之二的俄罗斯天然气进口,尽早于2030年前摆脱对俄罗斯油气资源的依赖。主要措施是近期以推动天然气进口多元化为主(占到替代方案的一半以上),中远期着重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能效提升。3月11日欧盟27成员国领导人同意了该《能源独立行动》计划,欧盟委员会将进一步出台实施细则。
这份行动计划能否真正落地,还面临基础设施、供应、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要看美国及其产气盟国是否能完全替代俄气来源。2021年,美国、卡塔尔和俄罗斯提供了欧洲70%的液化天然气(LNG)进口量。目前卡塔尔的LNG设备产能短期没有增产的余地,且大部分天然气供应被锁定在亚洲买家的长协中,很难满足欧洲本年内新增500亿立方米LNG进口的需求。3月25日欧盟与美国达成重磅天然气协议,欧盟将在今年向美国额外购买至少150亿立方米的LNG。然而美国也很难完全缓解欧洲的气荒,原因在于尽管美国短期内通过重新分配LNG出口流向可增加对欧出口,例如暂时将供应亚洲的LNG调往欧洲,但中长期对欧出口总量很难大幅提升(美国LNG终端已经在满负荷运作,新的设施建设还需要数年)。虽然全球有足够的LNG现货满足欧洲需求,但欧洲今年要从非俄国家加大进口LNG,将导致已经供需偏紧的全球LNG市场雪上加霜,欧洲要支付的成本也更高。供应的基础设施和运输能力瓶颈在短期内也是制约因素。
俄罗斯石油仅占去年美国的所有原油进口量的3%左右,所以美国对俄罗斯的能源进口禁令对其国内的能源供应体系影响不大,挑战在于如何应对高油价带来的成本推动型通胀。2022年2月美国CPI达7.9%(创40年来最大涨幅),截止4月4日普通汽油均价飙升到4.58美元/加仑,打破了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记录。3月31日,美国总统拜登宣布未来6个月将每天释放1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以平抑高企的油价和通胀。
答案是,不会。相反经过此次全球能源危机,不少国家意识到了提升能源独立和低碳能源转型的重要性,通过清洁能源降低对化石燃料的进口依赖。欧盟低碳能源转型的长期趋势保持明朗,各成员国皆选择将可再生能源作为解决能源安全的重要方案。例如德国2月底宣布2030年退煤计划保持不变,部分煤电厂将作为备用电源应急继续运营。德国还准备加速《可再生能源法》修订案在议会的通过,旨在2030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占发电总量的比例提升至80%。在以气候变化为导向的新一届政府中,德国外交部和经济与气候变化的部长都有绿党背景,强大的政治意愿将推动德国的能源独立以综合统筹安全、绿色、多元等为目标。
对中国低碳能源转型的启示是什么?
无论是2021年的全球能源供应危机,还是今年的俄乌冲突,都在预警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需要系统性思维。中国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如何利用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机会,维护自身能源安全与高质量发展。
二是在去碳化和能源安全的双重背景下,引导煤电分步有序退出。煤电在电力系统中的角色应从现在的基荷能源向调节型能源转变。在淘汰已落后产能的基础上,对存量煤电进行灵活性改造,提供灵活调峰服务,保障大部分煤电厂在运行较为合理的年限(20年或30年)后平稳退出。制定有助于退煤的财政金融政策和机制,严控涉煤项目带来的搁浅资产风险。总之,要稳住存量,严控增量。
三是强化中国在新能源装备制造方面的竞争优势。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设备零件制造国,全球市场实现新能源装机目标都离不开中国企业。2021年中国光伏组件产量共182GW,超一半(约98GW)向海外出口。欧洲占总出口的四成,是中国光伏最大的出口市场。欧盟预计到2030年将新增4.8亿千瓦的风机和4.2亿千瓦的光伏装机,是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最大增量。由于欧洲本土光伏产业链规模小、成本高,大部分组件都依赖于中国进口,中国相应的新能源制造企业将迎来需求井喷。面对这一契机,应保持并不断提升新能源装备制造竞争力,塑造长期竞争优势。
四是加快汽车电能替代步伐,维护供应链稳定。在设定交通工具电动化目标时,充分考虑欧美碳中和目标的超前性和交通行业减排力度高于中国的情况,这将导致美欧车企电动化的步伐快于中国业已弯道超车且当下具有竞争优势的车企,进而在近中期失去已有的竞争优势。因此设置与欧美交通行业电动化目标大致同步甚至更快的目标,将有利于同时贡献于经济增长、能源安全、空气质量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同政策目标。加速全球交通行业的电气化进程的同时,需维护供应链的稳定(电动车电池主材碳酸锂一年暴涨十倍)。延伸产业链(比如车企和电池厂商向上游部署合资公司),加强电池回收再利用是保供稳价的优选。
五是引导海外绿色投资,加强与各国的低碳技术合作和贸易往来。提升到欧美国家出口产品的环境标准,为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低碳产品提供金融机制等方面的支持。使气候和能源方面的合作成为缓和地缘政治张力的积极因素,进一步发挥中国在全球气候行动的引领作用,助力全球能源安全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