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市场化需求响应:广东样本

        2022年5月,广东市场化需求响应试运行启动一周年。


        虽“资历尚浅”,但广东资金来源的市场化为多地面临的需求响应成本疏导难题提供了借鉴方案,也先于全国探索需求响应与电力现货市场协同。


        需求响应对广东平衡电力供需具有重要意义。广东电力消费量连年居全国首位,夏季高温持续时间长,在用电高峰期电力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近期,广东发布了新版需求响应实施方案与细则,在前期的实践基础上丰富了响应资源种类和交易品种,对不同资源的定位及其响应模式也更清晰。广东需求响应进入新阶段,如何进一步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丰富响应资源类型以及进一步与现货市场耦合,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参与意愿渐涨

        广东的需求响应探索可追溯至十年前。2012年,国家启动了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工作,佛山入选试点城市,电力需求响应是试点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2015年,佛山启动了电力自动需求响应试点,当时约150家电力用户参与响应,最大响应负荷达20万千瓦。


        佛山需求响应试点项目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推动。当时参与试点的用户主要由地方政府鼓励工业企业申报为主,资金来源为国家拨付的试点专项资金。


        2021年5月,在南方(以广东起步)电力现货市场结算试运行的背景下,广东启动了市场化需求响应试运行,开始探索新路。


        自2021年启动试运行至今,广东需求响应采用市场竞价的组织模式。当满足需求响应启动条件时,广东省电力调度中心发布需求信息,用户通过广东电力交易中心申报可响应容量、可响应时段和响应价格等,调度中心采用边际出清定价模式形成出清结果,出清价格为边际交易单元的申报价。


        试运行期间,广东需求响应日前邀约申报价格区间为0—4.5元/千瓦时。据了解,试运行初期的几个月,以天花板价格4.5元/千瓦时成交的情况经常出现。据广东省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数据,在起步阶段13个交易日,负荷聚合商从39家增加到116家,日申报用户从44家增加到780家。


        广东省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数据显示,2021年5月至2021年底,广东共有77天开展了需求响应交易,有效响应电量2.7亿千瓦时。截至目前,注册用电户约5.5万余户,聚合成近1500家虚拟电厂,分布在全省21个地市。


        在2021年试运行阶段,响应资源以大工业企业为主。在价格信号面前,企业将评估降负荷参与响应和保持原有用电水平继续生产的获利水平。一些企业参与意愿加强,例如钢铁、水泥等传统工业企业;部分市场主体参与意愿则有限,如电子信息技术、金属材料等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度电产值高,用户照常开工利润更高,因而参与意愿较低。


主体资源扩围

        经过十个月的试运行,广东修订了原有市场规则,推出新方案。2022年3月,广东省能源局、国家能源局南方能监局正式印发《广东省市场化需求响应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称“新版方案”)。一个月后,经政府部门批复同意,广东电力交易中心印发《广东省市场化需求响应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称“新版细则”),试行两年。


        为调动用户参与意愿和市场活跃度,新方案丰富了响应资源可适配的场景和可参与的交易品种。新版方案明确用户侧储能、工商业可中断负荷、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都可参与响应,并根据资源的不同特性新增了可中断负荷交易、直控型可调节负荷竞争性配置交易等新的交易品种。


        在代理关系上,新版方案将用户与电能量代理关系解绑,用户可自行选择实力较强的负荷聚合商代理响应。负荷聚合商之间也能实现充分竞争,有利于推动需求响应市场的良性发展。


        据eo了解,在2021年试运行期间,部分售电公司将主要精力放在电能量业务,参与需求响应的积极性和深度不足。此外,用户仅能通过代理电能量交易的售电公司参与需求响应,选择空间受限。


        根据新版方案,广东允许第三方独立主体聚合商进入需求响应市场,包括建设或运维响应资源以提供电力辅助服务的独立法人。也就是说,没有参与电能量交易的主体也可作为负荷聚合商代理用户参与需求响应交易。


        未来负荷聚合商的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包括电动汽车厂商、分布式光伏储能厂商、网约车公司、工业园业主、大物业公司等。业内人士表示,在需求响应市场的推动下,售电公司将实现角色转换,由业务较单一的电能零售商逐步转变为负荷侧资源聚合和调节服务商,有利于提升响应主体的专业性和多样化。


        对需求响应和有序用电如何衔接,新版方案也做了明确规定。在电力供应紧张时,先组织市场化需求响应,再组织有序用电,实施有序用电时首先限制“两高”项目用电。当多种需求响应交易品种的响应容量和“两高”项目用电限量之和无法覆盖电力供应缺口时,再执行有序用电。


资金来源市场化

        除了竞价的组织模式,广东需求响应市场化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补偿资金来自电力市场用户。


        2021年5月试运行启动之初,根据《广东省市场化需求响应2021年实施方案(试行)》,参与广东需求响应的市场用户,其需求响应收益由需求地区市场用户分摊,度电分摊电费上限为0.005元/千瓦时,视市场运行情况调整。


        调整很快到来。2021年5月27日,广东电力交易中心发布通知称,2021年试运行启动10天,共发布了30个需求响应邀约,响应总电费已达到资金总额上限。为继续开展需求响应交易,广东将市场用户的度电分摊上限上调至0.01元/千瓦时。


        广东电力交易中心数据显示,2021年5—12月,参与广东需求响应的市场用户总分摊费用达9.8亿元,其中售电公司需求响应净获利2.4亿元,响应用户净获利7.4亿元。广东售电公司表示,“谁受益、谁分摊”体现了公平的市场原则,市场用户分摊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金来源可持续。


        2022年广东市场化需求响应进入新阶段,广东也对需求响应资金的收支做出调整。


        在补偿水平上,新版细则将日前邀约的申报价格上限由此前的4.5元/千瓦时降为3.5元/千瓦时。


        在资金收取上,新版细则显示,需求响应资金将首先来自现货市场发电侧市场考核及返还费用。当发电侧考核等资金无法覆盖费用时,不足部分再由需求地区用电户按用电量比例分摊。


        新版细则还根据不同月份广东地区的用电情况,细化了电力用户的度电分摊上限:1—3月为0元/千瓦时,10—11月为0.008元/千瓦时,4—9月和12月为0.015 元/千瓦时,用电量较高月份的分摊上限价格较2021年试运行阶段有所上涨。


        此外,新版细则也保留了财政支持的可能性,提出“研究制定需求响应升级财政支持政策”。


        广东在持续推动资金来源市场化与降低用户分摊电费中寻求平衡,但仍面临一定的资金压力。熟悉广东需求响应情况的人士向eo表示,试运行阶段广东需求响应的补偿价格普遍较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需求响应往常态化方向发展。


“两高”项目优先参与

        在2021年试运行阶段,广东需求响应的参与主体以工业用户为主,涉及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行业,其中高载能企业占了较大比例。有售电公司反馈,部分水泥厂、钢铁厂等传统企业通过参与需求响应盈利数百万。


        有观点指出,因为度电产值较低,“两高”项目参与需求响应或更加有利可图。但这会削弱高载能行业低碳转型的动力,也不符合国家能耗“双控”政策。


        但也有人认为,在节能减碳的大环境下,要清楚认识高载能的定义及部分高载能行业的经济地位。部分工业行业虽然耗能量大,但能效并不低,且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广东对于高载能企业的态度也出现过摇摆。


        在2021年试运行阶段,高载能企业与其他类型企业的响应资源具有同等的参与权,且收益水平一致。2021年12月,广东省能源局曾就广东市场化需求响应实施方案及交易细则征求意见,当时提出把参与日前邀约需求响应交易的资源按是否为传统高载能用户分开聚合,并把高载能用户的响应收益系数调整为50%,即只能获得其他市场主体收益的一半。


        最终印发的新方案要求是,“两高”项目资源应注册日前邀约需求响应并优先参与。


        据eo了解,广东对高载能企业的态度如此“纠结”,一方面是高载能企业有较高的参与意愿,且在降低用电负荷方面效果明显,是市场运行初期重要的参与主体;另一方面,高载能企业度电产值较低,在竞价时有较大的价格优势,一定程度上会挤压其他类型企业的参与空间,不利于推动响应资源的多元化。


        针对广东对高载能企业参与需求响应的态度,有从业人员表示,首先需要认可高载能企业在需求响应中的价值。高载能企业在用电高峰期错避峰,保障了部分高产值企业的用电需求,参与响应的企业理应获得补偿,但其与其他企业获得同等收益是不合适的,设置一定的收益限制或许更加合理。


与现货市场耦合


        广东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广东省市场化需求响应将引入更加灵活、可控的资源,培育更多类型资源参与电力平衡调节,长远目标是逐步形成年度最大用电负荷5%的响应能力。


        广州、深圳等地也在逐步探索虚拟电厂技术,为广东需求响应市场进行技术探索。2021年7月,广州虚拟电厂技术平台启动试运行,目前已实现与部分负荷聚合商的运行数据对接,能实时监测它们的运行情况,未来将往直控虚拟电厂的建设方向发展。深圳也于2021年研发了国内首个网地一体虚拟电厂运营管理平台,南网总调和深圳供电局调度机构均可直接调度。


        广东2022年还推出了直控型可调节负荷竞争性配置这一新品种,要求响应资源须满足可被调度中心直接控制的条件,以逐步培育用户侧资源往更可控的方向发展。


        研究人员表示,广东需要加快培育市场,扩大需求响应的资源池,形成一定规模的响应资源储备。供电从业人员也建议,未来广东可根据不同行业的特征和体量,设置不同的准入要求和收益标准,从而更好挖掘不同类型企业的可释放负荷空间。


        目前,南方(以广东起步)电力现货市场已进入长周期结算试运行阶段。有研究人员指出,由于广东需求响应与电力现货市场协同尚处探索阶段,2021年曾出现现货价格远低于需求响应价格的矛盾情况。他表示,要逐步探索需求响应的交易行为、出清价格等与现货市场交互,做好两者的衔接工作。


        此外,地区供电从业人士反馈,部分企业虽然积极参与注册申报,但由于规则意识不强或对自身响应能力缺乏清晰认识,导致申报量和实际响应能力存在一定差距。他建议,一方面,广东要继续做好用户的培育宣贯工作;另一方面要研究完善注册、执行环节的监管机制,将响应群体做大的同时做细做实,让需求响应执行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业内人士表示,广东地区电力负荷大,且启动了市场化的运行模式,需求响应有很大的挖掘空间。未来,广东要在持续运行中强化响应能力,逐步完善监督监管机制,并寻求与现货市场进一步耦合。